寒 露 節 氣
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,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。史書記載“斗指寒甲為寒露,斯時露寒而冷,將欲凝結,故名寒露。
”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說:“九月節,露氣寒冷,將凝結也。”寒露節氣開始,裊裊涼風動,凄凄寒露零,自此,露氣重而稠,稠而將凝,再過半月,將凝為霜降。
自此,告別了秋高氣爽、秋明空曠,白日將變得幽晦,天寒夜長,風氣蕭索,霧結煙愁。民間素有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”的說法。
意指寒露一過,穿衣不能再赤身露體。此時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白云紅葉,偶見早霜,南方也秋意漸濃。
寒 露 三 候
一候.鴻雁來賓 | 寒露之日,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,季秋后至者為賓。鴻雁白露節氣已經開始南飛了,此時是最后一批,古人稱后至者為"賓"。
二候.雀入大水為蛤 | 《國語》云:“雀入大海為蛤。蓋寒風嚴肅,多入于海。變之為蛤,此飛物化為潛物也。
”深秋天寒時,雀鳥都不見了,蛤類大量繁殖,古人認為蛤蜊的貝殼花紋與雀鳥相似,就以為是雀鳥變的。
三候.菊有黃華 | 華是花的意思,草木皆華于陽,獨菊華于陰,季秋之月,菊花開在寒露,經霜而不凋。
每個人關于氣味的記憶中,都有菊花的辛冷之味。
寒 露 習 俗
吃花糕 | 由于天氣漸冷,樹木花草凋零在即,故人們謂此為“辭青”。寒露又與重陽節相近,九九重陽登高,
又因“高”與“糕”諧音,所以還要吃花糕,所以應節的糕點也稱為“重陽花糕”,有“步步高升”之意。
觀紅葉 | 深秋時節登山賞紅葉早已成為人們秋游的傳統習慣和重頭戲。秋風颯颯,寒露過后的連續降溫更是催紅了漫山楓葉,層林盡染,如詩如畫。
飲菊花酒 |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,賞菊和登高的習俗,漸漸轉至重陽節。此時菊花盛開,為除秋燥,便在寒露時節釀制菊花酒,
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、酒曲釀制而成,古人又將菊花酒稱為“長壽酒”味道清涼甜美。
斗蟋蟀 | 白露、秋分和寒露,是老北京人斗蟋蟀的高潮期。蛐蛐兒也叫促織,一般聽見蛐蛐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,天氣漸涼,
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,故有“促織鳴,懶婦驚”之說。
寒 露 養 生
寒露之后,晝熱夜涼,冷熱交替,陰陽之氣逐漸轉變,陽氣漸退,陰氣漸盛,所以寒露時節須注意“養收”:保養體內之陰精、收斂體內的陽氣。
要注意調整睡眠時間,早睡早起,堅持適宜的鍛煉,調養肺氣,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。
可選擇散步、爬山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運動,主張運動循序漸進,不可過度運動。
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。從養生理論看,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,而負擔最重,因此,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。
民間有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” 的諺語。告誡人們寒露過后,要特別注重腳部的保暖,應穿上保暖性能較好的鞋襪,切勿赤腳,以防“寒從足生”。
古人說:“秋之燥,宜食麻以潤燥。”寒露時節的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部,人體會出現咽干、鼻燥、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的癥狀。
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最為適宜。此時,應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溫潤性的食物,
同時增加大棗、山藥等以增強體質;少食辛辣之品,如辣椒、生姜、蔥、蒜類,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肺氣。
寒露后,天氣越來越涼,養生食用溫熱的食物最相宜!要多吃溫熱的食物,尤其是早上,一碗熱熱的五谷粥是最佳選擇,喚醒你的消化系統,讓你一整天都精神飽滿。
百合、紅棗、蓮子、銀杏都是秋季滋補佳品,百合不僅可以養陰潤肺,也能止咳降燥,具有良好的營養滋補之功;
紅棗可以補氣補血、提高免疫力,民間常說“日食三顆棗,百歲不顯老之說;蓮子養心安神,對于易患咳嗽的人來說,可以通過補腎達到潤肺的效果;
銀杏俗稱白果,早在宋代就被列為皇家貢品,可以抗衰老,促循環,但切記不宜多食;
這樣的搭配,一碗百棗蓮子銀杏粥就做好了,不僅暖身暖心,更能潤肺生津,養陰清燥。